英國教育哲學家皮德思( R. S.
Peters)提出三大規準,合價值性、合認知性及合自願性,身為教育人員應隨時以此做為努力的目標。初接觸教育哲學,只覺得深不可測,應付敷衍而已,如今當了主任,有一種使命感,若心中沒有一把尺(教育理念),如何帶領 老師朝正確的方向邁進。我的教育理念敘述如下:
一、培養孩子閱讀素養 「閱讀是教育的靈魂」,英前教育部長布朗奇(David
Blunkett)說:「每當我們翻開書頁,等於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,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礎。」故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是重要的,學校要營造一個處處充滿書香的環境,如實施閱讀心得寫作、故事媽媽說故事、圖書館教育、小書繪本製作比賽、閱讀線上認證及經典古文PK賽等。
二、塑造全人教育
以五育均衡發展全方位學習:教育非僅止於知識的傳授,應重視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發展,避免僅強調知識的灌輸及技術的操作,應發展全方位學習。以品德教育落實全人格教育: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「擇善」能力,強化其多元價值觀的修為,並能從不同角度理解同一道德課題的能力,建立全人發展之基礎。
以五育均衡發展全方位學習:教育非僅止於知識的傳授,應重視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發展,避免僅強調知識的灌輸及技術的操作,應發展全方位學習。以品德教育落實全人格教育: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「擇善」能力,強化其多元價值觀的修為,並能從不同角度理解同一道德課題的能力,建立全人發展之基礎。
三、因材施教 與有教無類
教育基本法第四條:人民無分性別、年齡、能力、地域、族群、宗教信仰、政治理念、社經地位及其他條件,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。對於原住民、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弱勢族群之教育,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,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,並扶助其發展。可見不論學生是何身分,身為教育人員應一視同仁,尤其弱勢族群應特別照顧。而每位孩子有其不同的特質,老師應適材適性的教導,發展孩子多元智慧。
教育基本法第四條:人民無分性別、年齡、能力、地域、族群、宗教信仰、政治理念、社經地位及其他條件,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。對於原住民、身心障礙者及其他弱勢族群之教育,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,依法令予以特別保障,並扶助其發展。可見不論學生是何身分,身為教育人員應一視同仁,尤其弱勢族群應特別照顧。而每位孩子有其不同的特質,老師應適材適性的教導,發展孩子多元智慧。
四、做好對的事 面對多變的社會,一日千進的時代,學校組織產生變格,學校領導者需具備宏觀的視野來因應。一直期許以宏觀的角度來思考與實踐學校行政、課程與教學之指導,希冀能有效凝聚組織成員之向心力,創造溫馨、專業的校園文化,藉以提昇學校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,形塑成為有效能的學校。據此,無時不以「把事情做對,同時也做對的事情」之原則來期許、惕厲自己。
五、帶好每位學生 福祿貝爾說:「教育無他,唯愛與榜樣。」身為教育人員,應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,儘最大可能照顧每位孩子。社會變遷,家庭功能不彰,在學校裡常碰到頑劣,情緒容易失控的孩子,身為教育人員應正向思考,孩子還有救,只要我們不放棄,以及一些弱勢學生,我們更要發心思去幫助他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